从“主流”到“边角”,手游的世界里总是存在着一群人——他们不争不抢,不氪金上榜,也没抱着冲天的KPI。他们热衷的,是那些看似“咸鱼”的手游。作为一名在国内中小游戏研发行业“摸鱼”十年的策划——樊听川,我今天打算用自己的经验和一些真实数据,把这个被主流忽视的“小世界”摊开聊聊。你也许会发现,这个领域,远比你想象的有温度、有趣味。

从“咸鱼”标签到“心安之地”,反而成了很多人的必需品?

“咸鱼”手游,这个词最初其实是带点调侃意味的。无排名焦虑、无社交压力、甚至剧情和画面都谈不上精美。可2025年,数据显示,仅在TapTap平台,每月有超过1400万活跃用户主动筛选和下载这类“低门槛、低压力”的手游——《旅行青蛙》《一起躺平》《猫旅馆物语》这样的名字,你绝对不会陌生。

几年前,我们内部曾做过一次问卷,调查公司近百名90与00后玩家的手游偏好。结果和预期完全相反:喜欢高强度竞技类手游的只占18%,而超过64%的员工坦言他们每天下班后的主要游戏——就是“咸鱼”手游。理由千奇百怪,但归根结底只有两个字:“轻松”。

有趣的是,B站2025年4月《年度青年数字生活报告》里也提到:在35岁以下的受访者中,超六成用户每月至少下载一款“咸鱼”手游,并持续7天以上活跃。表层逻辑明明很简单,却又耐人寻味——原本被视为“无用功”的玩法,现在正悄悄替现代人缓解着日常生活里的压力。

不卷、不肝、不集体PUA,最大的亮点其实是“自由感”

在游戏行业内部,有一句自嘲的话:“真正懂玩家的,不是做内容的人,而是最会摸鱼的那批人。” 这句话放在“咸鱼”手游身上,莫名的契合。你能想象吗?有一款叫《种田日记》的小众手游,单周下载量突破70万,内购流水却连20万都没到。玩家们在评论区里写着“有生之年终于玩到了不逼我肝的手游”,那股莫名的感动,我印象特别深刻。

这是“咸鱼”手游最抓人的地方:你没有每日任务的恐惧,没有好友催促组队的压力。玩累了,可以停下——游戏世界不会惩罚你,也不会“落后于人”。2025年抖音热搜#佛系手游#话题浏览量超23亿,评论区里一水儿自称“咸鱼玩家”:谁说游戏一定要争名夺利?只想安静养养猫、种种地,不行吗?

我自己也曾是主流竞技类手游的死忠粉,但进入30岁后,每次打开“肝”手游的启动页,总觉得和自己的生活格格不入。反倒是晚上泡杯茶,登陆“咸鱼”手游,点点日常、收个菜,轻轻松松一个小时就过去了——放下手机,脑子里竟然没有焦虑。这种“自由感”,很难用数据衡量,但比很多虚拟排名带来的满足感更真实。

真实案例:营收不高,却有“长线生命力”的神奇存在

每当有人质疑这类手游的商业前景,我总喜欢拉出一组数据和故事。“咸鱼”手游的最大魔力,不在于流量暴涨,而在于“慢火细炖”的粘性与陪伴感。2025年上半年,App Annie发布的中国手游市场分析报告显示,“轻松治愈”类手游的平均生命周期,已拉长到主流竞争手游的1.6倍以上。

比如说《猫咪公寓》,虽然没有任何爆款营销,DAU不过50万,却实现了月均40%的留存率——远高于同类产品。而团队内部的监测数据显示,玩家在社区里讨论最多的话题并不是攻略、技巧,而是“我今天给猫做了什么新饭”、“我的虚拟房间又添了什么小摆件”。社区氛围像个精致的小电子盆景,玩家用低频在线的方式,反复为生活注入一点点安稳。

去年我们团队还内部复盘过一款“佛系类”手游的投放策略。初期主打“每天上线五分钟”的自由体验,没有花哨的充值系统,也没有强制推送。你猜结果如何?半年后,这款产品的用户活跃周期达到了主流手游的两倍以上,用户画像以20-40岁一线城市白领为主,且98%的用户表示“这款手游让他们的碎片时间更治愈”。这种用户忠诚度,在流水焦虑的手游圈里,羡煞旁人。

年轻人为何更爱“咸鱼”手游?答案远不止“懒”

我国手游市场2025年总收入预计突破391亿美元,但与同期全球“重度付费”手游用户量相比,国内“低活跃小众”手游的增长速度更可观。你也许会觉得,这是不是变相证明了当代玩家更懒?

但行业数据和真实调研告诉我们,这其实是情绪的转移。越来越多的玩家,尤其是Z世代,并不是“不爱玩”,而是“不想用力玩”。他们期待在游戏世界里重拾“掌控感”——而不是不断被运营节奏和消费压力驱赶着前进。

一份腾讯2025年春季用户调研数据显示,48.3%的年轻玩家选择“咸鱼”手游,是因为“想拥有属于自己的节奏”;而另外37.7%则明确表示“更喜欢松弛有度的虚拟生活体验”。这类“主动选择慢下来”的游戏心态,与疫情后年轻人普遍追求“精神舒适区”的趋势不谋而合。

从某种意义上说,“咸鱼”手游承载的是一份情绪归属感。它当然不刺激、不炫酷,但也正因为如此,成为越来越多都市白领和学生党手机里,不愿卸载的常驻“小角落”。

是抵抗“内卷”的新出口,还是数字生活的自我疗愈?

身边不少同事喜欢讨论一个看似哲学的话题:咸鱼手游,会不会成为新一代年轻人的“精神白噪音”?我的答案是,某种程度上,它已经是了。

过去一年,心理健康机构与手游厂商联合的一份调研里,近73%的受访年轻人承认,他们玩“咸鱼”手游,是为了“逃离现实生活里的高压与不断内卷”。这些温柔的、慢慢吞吞的手游,像是为高强度社会提供的一块数字棉花糖——无条件包容、无需业绩、给人喘息。

但别小看这种“躺平”力量。数据显示,2025年“治愈系手游”用户平均月付费高于传统休闲游戏16%,人均在线时长高于角色扮演类手游37分钟/日。也许你也会好奇,这些看似“无用功”的咸鱼手游,是不是某种意义上的精神消费反叛?答案其实没那么绝对——它是数字生活最柔软的一束光,也是许多人偷偷给自己留的温柔后门。

写在我为“咸鱼的手游”正名

身为一个行业里的“老咸鱼”,我反倒更欣赏那些慢节奏里的小确幸。咸鱼的手游,不是废柴、也不是消极,而是越来越多年轻人的心安之地。这份看似“佛系”的选择,其实是对自我节奏和生活温度的珍惜。

下次你打开手机,在排行榜下翻几页,试着选一款“咸鱼”的手游。也许你会惊讶地发现,在这个飞速变化、压力弥漫的社会,有一间数字小屋,正静静等你归来。

咸鱼的手游,为什么成了年轻人心里的舒适角落