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你要问我近两年最意外的投资热点,我会毫不犹豫地说:欧美手游股。”我叫温斯顿·斯通,是一家新兴科技基金的投资经理,混迹二级市场已十余年。当年谁能想到,曾被人嫌弃“增长乏力”的欧美手游股,会在变化莫测的2022-2024年市场里闪闪发光?你也许和我一样,见惯了中概游戏股的跌宕起伏,却忽略了大洋彼岸那些看似不起眼的手游公司,正悄悄迎来资本的狂欢。

“冷门板块”的华丽转身,一切并非偶然

曾几何时,欧美市场的手游公司因为品类单一、收入结构单薄,被无数老玩家和老股民视作“可有可无”的配置。在2020年前后,大家讨论最多的还是主机大作和端游巨头,提起手游,常常是“这不又是一堆氪金快消品?”的语气。但转折点出现在疫情爆发后的那段特殊时期——全球居家催化下,手游的渗透率极速提升。Sensor Tower等第三方权威数据显示,2021年欧美手游市场收入同比暴增25%,远超端游增速。

更关键的是,在亚洲手游红海厮杀、ARPU触顶时,欧美市场反而成为蓝海。Zynga、Glu Mobile、Stillfront等公司股价一度翻番。大量二级市场资金悄悄流入这个被“低估”的板块。2022年,Take-Two以127亿美元高价并购Zynga,这一现象级收购案轰动整个手游圈,也令资本彻底“看见”了欧美手游股蕴含的新势能。

反差感拉满:玩法平淡,却赚得盆满钵满?

很多人提到欧美手游,总是纠结于“玩法太简单”,觉得跟亚洲游戏厂商的创新和变现手法没法比。可真实的数据让所有人都惊呆了——2023年Q2,King(糖果传奇母公司)净收入突破8.03亿美元,利润率高于不少互联网科技巨头。Supercell虽然产品老旧,但依然保持令人艳羡的高流水。

到底怎么做到的?我和几位资深分析师聊过,他们的共识是:“欧美市场用户粘性极强,生命周期长,且广告变现能力强。”是的,你没看错,广告收入已经成为欧美手游公司的绝对引擎。Statista数据明确显示,欧美手游40%以上的收入来自于广告而非内购,这点和亚洲市场形成强烈反差。靠着用户体量与付费率虽低但长期稳定,欧美手游公司硬是靠“数量级”拉动了利润。

股价的暗流涌动:资本为何突然青睐?

坦白讲,投资圈里去年还在唱空欧美手游股的人,今年多数都转了风向。原因有二:

一是并购风潮。动视暴雪、Take-Two等巨头持续出手,把一众“小而美”公司收入囊中。每一单收购案都刺激着板块整体的估值提升。微软收购动视暴雪案,就是将手游King视为核心筹码。这单交易成形后,欧美手游股的市场关注度达到了顶峰,连美银、摩根大通这样的金融巨头都撰文力推“逢低布局”。

二是AI与云游戏新风口。别以为欧美手游公司技术落后人一步,实际他们最早探索AI内容生成与轻量化云端分发。一些标杆公司比如Playtika、Stillfront,靠AI动态调节游戏难度和个性化广告,提升了用户留存和收入。在AI、云游戏等宏大叙事下,欧美手游股的想象空间,彻底被打开。科技指数调整权重时,有机构悄悄加仓,构成了下行市里的“避风港”。

投资欧美手游股,要看破的三重迷雾

说到买入欧美手游股,其实不少散户和新手基金经理仍心存疑虑。我自己有三重“迷雾”最容易让人踩坑或错失机会:

第一层,是对“品类天花板”的误判。很多人以为欧美手游发展到头了,创新空间有限。但其实欧美玩家的忠诚度极高,社区氛围浓厚,老IP被激活的可能性一直存在(看看Supercell的部落冲突还能年年创收就懂了)。市场容量远未饱和。

第二层,是对盈利模式的落后印象。不少人还停留在“只靠氪金”的认知。但欧美手游股主打精细化广告和订阅制,收入结构比想象中多元。比如Roblox通过创作者经济喷发,2023年平台分成收入创新高。

第三层,是对政策风险的错误评估。欧美国家的数字监管确实趋严,比如对未成年人保护、隐私规则更苛刻,但这也倒逼公司规范运营,反而有利于行业长期成长。相比部分亚洲市场突发性政策风险,更显得可控透明。

潮水已变向,错过欧美手游股会如同错过互联网早班车?

写到这里,我总忍不住有点激动。投资世界里,最大的机会总在别人忽视的地方。欧美手游股正是这样一个被低估、被误解,但正在潜力爆发的领域。回头看2010年代的互联网股,有多少人曾经因为“估值高”“增长慢”而犹豫,最终错过了黄金十年?

欧美手游股是否能复刻当年的辉煌?没人能100%下定论,但至少,全世界资本正在重新认识这个板块的价值。如果你是科技领域的投资爱好者,或者只是想找到一个稳健又具备想象力的长期机会,不妨认真研究下欧美手游股背后的大势。

毕竟,有时候最大的反差和新鲜感,就藏在最被忽略的投资角落。希望我的一点观察和思考,能给你带来些许灵感。

欧美手游股为何近年逆袭一线投资人说出背后的惊人真相