11月6日清晨,福州外语外贸学院的梧桐道上飘着桂香,海西文化传媒产业学院的揭牌仪式现场却比往常热闹——当王祖蓝穿着藏青色西装走进会场时,前排的学生突然爆发出小声的惊呼:“是那个能唱能演的王祖蓝!”但这一次,他的身份不是舞台上的“综艺活宝”,而是学院新聘任的客座教授。
“我18岁考进香港演艺学院时,老师第一节课就说‘做这行要耐得住寂寞’,今天我把这句话原封不动传给你们。”站在写着“产教融合 实践育人”的背景板前,王祖蓝没有摆明星架子,反而用自己的“糗事”开场:刚做TVB主持人时,为了记住30页台本熬了三晚,结果直播时还是把嘉宾名字念错,躲在后台哭了半小时;转型做内地综艺时,因为“香港腔”被导演要求每天练绕口令,直到能流畅说出“四是四、十是十”;去年做某档职场综艺,为了拍好实习生的真实状态,他跟着团队在写字楼蹲了整整一周,连午饭都啃着汉堡盯监视器——这些“没藏着掖着”的细节,让台下原本抱着“看明星”心态的学生,慢慢坐直了身子。
“原来王老师不是天生会搞笑,是摔过跟头才学会的‘共情’。”现场一位学编导的女生翻着笔记本说,自己之前总想着“拍爆款要靠流量”,但王祖蓝提到“你得先懂观众想看什么,而不是你想拍什么”,让她突然明白“做内容的本质是‘人和人之间的连接’”。旁边的学院副院长笑着补充:“我们找王老师当客座教授,不是找‘明星效应’,是找‘行业活字典’——他从台前到幕后摸爬滚打20年,知道传媒行业的‘痛点’在哪里,能教给学生课本上学不到的‘生存技巧’。”
王祖蓝和福州的缘分早有伏笔。作为海西传媒集团的联合创始人,他的公司去年就和福州长乐的文创园区合作过“青年创作者扶持计划”,这次当“老师”,更像把“扶持”延伸到了校园:“我不是来‘走个过场’的,接下来每个月都会来上两节课,还要带学生做‘实战项目’——比如一起拍个关于福州老巷的短纪录片,或者策划一场校园版的‘脱口秀大会’,让大家把课堂上学的‘镜头语言’‘剧本结构’变成真真切切的作品。”
从香港演艺学院的学生,到TVB的“金牌司仪”,再到内地综艺的“转型成功者”,王祖蓝的职业生涯像一面“传媒行业的镜子”——他经历过行业的低谷,也抓住过流量的风口,但始终没丢的,是“对内容的敬畏”。就像他在仪式最后说的:“我当年学表演时,老师说‘演员要把根扎在生活里’,现在我想告诉你们,做传媒也要把根扎在‘真实’里——不管是写稿、拍视频还是做策划,你得先‘懂人’,才能做出‘打动人’的东西。”
当天的仪式结束后,王祖蓝没有立刻离开,而是留在教室里和学生围坐聊天。有个男生问:“老师,您怕不怕‘从明星变成老师’会掉粉?”他笑着摆手:“我更怕的是,明明有经验可以传给你们,却藏着掖着——比起‘明星’,我更想当‘能帮到人的王老师’。”窗外的阳光照进来,洒在他面前的聘书上,“福州外语外贸学院客座教授”这几个字,比舞台上的聚光灯更亮。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