11月3日,英伟达CEO黄仁勋在福克斯新闻的镜头前,把“中国科技”这个话题聊得很直白:“美国当初太小看中国发展自有科技产业的能力了——现在人家已经能完全靠自己的产业链,每年造出数百万颗AI芯片。”
作为全球AI芯片领域的“掌舵者”,黄仁勋的话里藏着两层意思:一是美国曾经对中国科技的“误判”,二是中国现在用“实绩”打破了这种误判。其实这不是他第一次聊这个话题,10月底在韩国庆州APEC峰会上,他就对着记者明确说过:“我不认同‘对华出售先进半导体会危及安全’那套说法,合作才是对大家都好的选择。”当时他还着重强调,中国是“独一无二、不可替代的市场”——英伟达会继续争取进入中国,因为“把美国技术带进来,同时中国的发展也需要技术,这是两国的共同利益”。
再往前数到9月,黄仁勋在一档节目里更是直接“怼”了那些唱衰中国的声音:“有人说中国造不出AI芯片?这太荒谬了——中国最擅长的就是制造啊!还有人说中国落后美国两三年?别逗了,现在也就差几纳秒而已。”他说这话时语气里带着点“你们怎么这么不懂行”的无奈——在他看来,中国科技的进步从不是“慢步走”,而是“憋着劲往前冲”。
黄仁勋的这些发言,在网上也引来了挺真实的讨论。有网友点头:“终于有人说实话了,中国的产业链韧性不是吹的,从设计到制造一步步补短板,才有了现在的产能。”也有网友保持清醒:“数百万颗是量,但高端芯片的工艺还得加油,不能因为别人夸两句就飘。”还有中立的声音:“黄仁勋作为企业老板,肯定是从市场角度看问题,但他说的‘低估潜力’,确实戳中了之前很多人的偏见——中国科技从来不是‘跟着别人走’,而是‘自己闯出来的’。”
其实不管是“低估”还是“认可”,黄仁勋的话本质上都是在说一个被越来越多人看见的事实:中国科技的发展,从来不是靠“依赖”,而是靠“自立”。从每年数百万颗AI芯片的产能,到产业链的自主可控,曾经被“低估”的潜力,早就变成了扎扎实实的实力——而这,或许就是中国科技最让人“意外”的地方:你以为我在追赶,其实我已经在自己的赛道上,跑出了加速度。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