昨天蹲在电脑前整理国考数据,我手里的重庆小面都凉了——371.8万人过审,只招3万8千多人,这意味着每100个人里只有1个能“上岸”。作为曾经拍过“国考大军”纪录片的老编导,我见过凌晨四点的自习室,见过考场外抱着资料哭的姑娘,但今年这数字,还是让我忍不住揉了揉眼睛:这哪是考试,分明是“千军万马挤独木桥”。

岗位变少报名人数变多国考有多难

为啥今年这么多人?最直接的导火索是年龄门槛松了——以前35岁卡得比重庆火锅的辣度还严,硕士博士也就放宽到40,今年直接拉到18-38,应届硕博能到43。楼下卖抄手的张哥,36岁,以前总拍着大腿说“超龄没资格”,今年居然报了老家的税务岗,说“再拼最后一把,不然对不起自己”。政策给了很多人“重启键”,但也把赛道挤得更满了——就像重庆地铁早高峰的二号线,本来就挤,突然又开了几个入口,人能不多吗?

岗位变少报名人数变多国考有多难

要说最“卷王”的岗位,得提云南瑞丽那个“遣返中心执行队一级警长及以下”——就招1个人,居然有6470人过审!我特意翻了岗位要求:教育学类本科、仅限女性、不用基层经验、不卡户籍,还沾着西部艰苦地区的“倾斜光”。这可不就是给教育学专业的姑娘们“量身挖的坑”?前几天跟以前记者部的小周吃饭,她表妹是学前教育专业,去年毕业跑了二十家幼儿园都没找到稳定工作,今年盯着这个岗眼睛都亮了:“我们专业像学前、特殊教育,以前税务系统都不收,就这个岗不挑,能报的人能不多吗?”再加上教育学近年就业冷得像冬天的重庆街头,这岗位简直成了“救命稻草”。

岗位变少报名人数变多国考有多难

部门和地区的差异也够有意思。税务系统还是“招人大户”,占了总招录的65.6%,但水利部门悄悄成了“黑马”——竞争比241:1,比我以前拍的“春运抢票”还夸张。地区方面,广东、北京、山东过审人数排前三,可北京今年招考人数比去年少了400多,过审人数却涨了1万,相当于“粥少了,和尚还多了”;而内蒙古、新疆这些地方,竞争比才40多、50多,我以前拍过内蒙古的基层公务员,虽然冬天要烧煤炉,但胜在竞争小,适合想“稳到底”的人。

岗位变少报名人数变多国考有多难

其实做了这么多年新闻,我见过太多国考考生的故事:有连续考3年的应届生,每天在图书馆刷到闭馆;有辞职备考的职场人,把积蓄砸在培训班上;还有像张哥那样的“大龄选手”,一边揉面一边背行测公式。大家挤破头往体制里钻,图的不就是“稳”吗?公务员的薪酬、社会地位、长期保障,在很多人眼里就是“兜底的安全感”——就像重庆人冬天必吃的羊肉汤锅,不一定有多贵,但能暖到心里。

岗位变少报名人数变多国考有多难

可反过来想,如果外面的就业市场能更“稳”一点,谁愿意去凑这个“100选1”的热闹?就像我以前采访过的HR说的:“等哪天公务员不再是‘唯一的安稳选项’,才算真的好了。”毕竟,不管是体制内还是摆地摊卖抄手,大家想要的,不过是“能安心干下去”的底气而已。

合上数据表格时,窗外的嘉陵江吹进来一阵风,我突然想起去年拍的一个受访者——她放弃了国考,去做了宠物博主,现在粉丝几十万。她说:“以前觉得‘稳定’是一切,现在才明白,能做自己喜欢的事,才是真的稳。”或许,这才是我们该想的:不是让所有人都挤国考,而是让每一份工作,都能给人“稳”的感觉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