昨天,美国《国家利益》和印度防务新闻网的一则报道,把“印度与中国导弹”的话题又扯回了公众视野——不是因为边境摩擦,而是印方这次对一枚“未起爆导弹”的研究,藏着点“不一样的算盘”。
事情得从今年5月的印巴冲突说起。当时巴基斯坦空军发射的一枚霹雳-15E空空导弹没爆,落在印度境内。按印媒的说法,这枚“几乎完整”的导弹,直接被送进了印度国防研究与发展组织(DRDO)的实验室——几个月来,科学家们盯着它的三个“核心宝贝”:能让导弹“二次加速”的双脉冲固体火箭发动机、能自己锁定目标的主动雷达导引头,还有能跟预警机实时传信息的数据链。
“霹雳-15E是款好武器。”DRDO的官员没绕弯子,直接承认这款导弹的优势——双脉冲发动机有多厉害?普通导弹飞出去就靠一次推力,它能在飞行中“再踩一脚油门”,远程空战里比对手多了“最后冲刺”的底气;主动雷达导引头更省心,战机不用一直“盯着目标”,导弹自己就能找;数据链就是“战场眼睛”,能接收预警机的情报,打150公里外的目标都不慌。
但有意思的是,印方这次不是想“复制一枚一模一样的导弹”。《国家利益》提到,DRDO的计划是把霹雳-15E的技术“拆碎了”,往自己的“阿斯特拉”系列导弹里装——这款印度自研了20年的导弹,之前一直被骂“射程短”(最远才80公里)、“抗干扰差”,要是能装上双脉冲发动机,射程可能直接翻到150公里以上,抗干扰能力也能追上美俄的主流导弹。
“我们要当‘改造者’,不是‘复制者’。”DRDO的科学家说,印度的目标很明确:一方面把“阿斯特拉”打造成能跟美国AIM-120、俄罗斯R-77较劲的“地区爆款”,卖给东南亚、中东国家;另一方面,减少对进口导弹的依赖——毕竟现在印军的空空导弹大多靠买俄罗斯的,价格贵还得看别人脸色。
消息传出来,网上的讨论挺有意思:有人觉得印度“终于选对了路”——与其花大价钱买外国导弹,不如借别人的技术提升自己;有人泼冷水:“就算拿到了实物,双脉冲发动机的材料和工艺不是看看就能学会的,DRDO之前搞‘阿斯特拉’用了20年,这次能不能消化新技术?悬。”还有军迷调侃:“要是‘阿斯特拉’真用上了霹雳-15E的技术,以后印军战机挂着‘中国技术改造的印度导弹’,场面有点奇妙。”
其实说到底,各国在武器自研路上的“取经”都挺现实——能站在巨人肩膀上,谁愿意从头爬?但爬不爬得上去,终究要看自己的“肌肉”。印度这次想把别人的技术“拆进”自研导弹里,想法是好的,但消化双脉冲发动机这种“黑科技”,可不是拆个导弹就能搞定的——毕竟技术这东西,从来都是“看会容易,做好难”。
至于结果怎么样?说不定再过个三五年,我们就能看到“阿斯特拉”的新版本——到时候是不是真的“脱胎换骨”,才是最实在的答案。
